非法金融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过于夸大、引人误解或者虚假不实的,容易使金融消费者对产品的收益产生误解、忽视潜在的风险以及认知发生偏差等,从而导致消费者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等受到损害。
如何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1.辨资质
广告投放前,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金融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在形式和实质上保持一致。
2.找“广告”
辨别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金融广告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是否显著标明“广告”。
3.找提示
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4.辨承诺
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违规做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5.不轻信
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
6.不盲从
辨别金融广告是否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收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典型案例
一名老年消费者在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办理转账业务,老人告知收款方为某投资咨询公司,这引起了该行工作人员的警觉,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劝说老人,并拨打电话核实该公司资质,对方得知是银行来电后,匆匆挂断电话。
原来,老人前不久接到路边该投资公司广告宣传单,只要缴纳2000元会费,便可享受炒股指导,并承诺高额回报20%以上。在工作人员和子女的轮番劝解下,老人最终打消了念头。
总结提醒:
金融消费者要多思考、多咨询、不盲目、不冲动。虽“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